<optgroup id="zkr7q"></optgroup>
    1. <var id="zkr7q"><sup id="zkr7q"></sup></var>

      <optgroup id="zkr7q"></optgroup>

      關于病毒學大學排名【三篇】

      時間:2021-10-16 學術論文 點擊:

      大學排名,是根據各項科學研究和教學等標準、以英文發表研究報告和學術論文、針對相關大學在數據、報告、成就、聲望等方面進行數量化評鑒,再通過加權后形成的對大學的排序。世界很多教育機構都有針對國內外大學、商學院或MBA的排名,由此產生了一系列的社會, 以下是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病毒學大學排名3篇 , 供大家參考選擇。

      病毒學大學排名3篇

      病毒學大學排名篇1

      病毒學實驗技術

      實驗一 雞胚接種

      器材:雞胚 打孔器 注射器 針頭 照蛋燈 蛋座 病毒液 石蠟 碘酊棉球 酒精棉球雞胚孵化→病毒接種(NDV、EDS—76、IBV→效價測定(HA、HI)

      一.精卵的選擇、孵育和檢卵

      1. 受精卵的選擇

      1) 最好來自SPF雞群,以降低母源抗體的影響

      2) 最好是白克蛋

      3) 受精卵必須新鮮,保存在5—20℃不要超過10天,保存一個月的受精卵,孵化率將近于零。

      2. 孵育

      1) 孵箱溫度保持37.5—38.5℃

      2) 相對濕度:50-60%

      3) 保證新鮮空氣流通,尤孵化5-6天后

      4) 孵育后第三天開始,每天翻卵一次

      3. 檢卵

      孵育后第4天開始,每天檢卵一次。4日卵可見血管。未受精卵不見血管雞胚。死胚血管模糊,無胎動。

      二.雞胚的結構

      1.卵殼 上有細孔,以行氣體交換

      2.殼膜 行氣體和液體分子交換,故須一定濕度和氣流

      3.氣室 呼吸和調節壓力

      4.絨毛尿囊腔 胚胎呼吸器官,膜血管—O2—卵殼孔交換

      5.尿囊腔 胚胎排泄器官,尿囊液初為通明,12-13天后因尿酸鹽增多而漸渾濁。

      6.羊膜腔 胚胎浸泡于其中羊水

      7.卵黃 早期養分

      8.卵白 晚期養分

      三.接種前處理

      1.做接種記號

      2.消毒

      四.接種途徑

      卵黃囊、尿囊腔、絨毛尿囊膜、羊膜腔、靜脈、胚體

      1.卵黃囊接種法 蟲媒披膜病毒、衣原體、立克氏體等分離和增殖

      方法一:1)6-8日齡胚,畫出氣室和胚位,大頭朝下

      2)碘及酒精消毒氣室端

      3)鋼錐在氣室中央錐一小孔

      4)注射器吸取病毒液,沿小孔垂直刺入3cm,0.1-0.3ml/胚

      5)熔蠟封孔,續孵,棄24H內死胚

      方法二:1)2)同一

      3)卵橫放,胚朝下,卵長1/2處消毒

      4)鋼錐錐一小孔,注射器吸取病毒液,沿小孔垂直刺入1.5CM,0.1-0.5ml/胚

      5)封孔,續孵,棄24h內死胚

      2.絨毛尿囊膜接種法 痘病毒和皰疹病毒分離和增殖

      方法一:1)10-12日齡胚,畫氣室,消毒

      2)在氣室端開 一1.5×1.5口

      3)滅菌鑷子撕去一小片內殼膜

      4)滴入接種物

      5)膠布或透明紙封口

      方法二:(人工氣室)

      1) 在胚胎附近近氣室處,選血管少處,烙一直徑3-4mm的烤焦圈]

      2) 消毒,刀撬起卵殼造成卵窗

      3) 在氣室端中央鉆一個小孔

      4) 用針尖挑破卵窗中心的殼膜,勿損傷其下的絨毛尿囊膜,滴加生理鹽水于刺破出

      5) 橡皮乳頭于小孔上吸氣,形成人工氣室,可見絨毛尿囊膜上滴加的生理鹽水下滲

      6) 用1mlL注射器滴2-3滴接種物于絨毛尿囊膜上

      7) 膠布或透明紙封口,熔蠟封孔

      8) 雞胚橫臥孵育,勿翻動,卵窗向上

      3.尿囊腔接種法 用于正粘病毒,副粘病毒分離和增殖

      1) 選10-12日齡胚,畫氣室胚位,消毒

      2) 鋼錐錐一小孔

      3) 注射器吸取病毒液,沿小孔刺入0.5-1cm,0.1-0.2/胚

      4) 熔蠟封孔,續孵,檢卵1次/天,棄24h內死胚

      靜脈接種:藍舌病毒;腦內接種:狂犬病毒

      實驗二 原代細胞培養(雞胚成纖維細胞)

      器材:雞胚 碘酊棉球,酒精棉球 照蛋燈 蛋座 大剪子 眼科剪 鑷子 平皿 培養基 胰酶 水浴鍋 大青霉素瓶 吸管 吸球 細胞瓶 瓶塞

      一.實驗目的:了解原代細胞培養的一般方法和用途

      二.實驗步驟:

      1. 取9-12日齡雞胚,依次用碘酊和酒精消毒

      2. 無菌夾起雞胚置于無菌平皿

      3. 眼科剪鑷去頭、四肢及內臟,Hank’S洗液兩次

      4. 剪碎近于乳糜狀

      5. 將剪碎組織倒入錐形瓶或燒杯或大青霉素瓶,Hank’S兩次,然后加入4倍量的(5ml)0.25%胰酶,調PH值7.6-7.8(NaHCO3 5.6%、7.5%、8.8%),混勻后置37℃水浴20-30分鐘,期間每10min搖動一次,使細胞消化完全(組織塊變松散,沉降變緩慢時表示消化足夠)

      6. 消化好后,取出瓶子,靜置幾分鐘,洗去胰酶液,加含有犢牛血清的Hank’S液生長液約10ml,輕搖后吸去,重復一次,目的洗去殘留的胰酶和抑制其消化作用

      7. 加入生長液10ml,以粗口吸管吹吸數次,使細胞脫落分散,靜置1-2分鐘,使組織塊下降,輕吸出細胞懸液于離心管中

      8. 平衡后以2000r/min10min,棄上清,用10ml Hank’S液生長懸浮沉淀,分裝于兩個細胞瓶中,2ML/瓶。使細胞量約為50萬個/ml,再補加Hank’S生長液至10ml,37℃培養

      實驗三 傳代細胞培養

      (傳代細胞=遺傳突變/理化學物質作用/致瘤病毒作用=異倍體癌變細胞;多來自動物或人的腫瘤組織及部分來自突變的正常細胞。成長旺盛,繁殖快速,但易遭支原體和病毒污染—細胞源性/非-細胞源性如毒種、血清、胰酶、操作人員口鼻手等)

      一、 試劑

      1.細胞分散劑:0.25%胰酶,250ML裝,4℃保存

      胰酶 2.5g

      NaCl 8.0g

      KCL 0.2g

      Na2HPO4·12H20 2.89g

      KH2PO4 0.2g

      加ddH20至 1000ml

      加壓過濾除菌,分裝于小瓶備用。(細胞消化液:將胰酶2.5g、NaCl 80.0g、KCL 4.0g、葡萄糖10.0g、NaHCO3 5.8g依次溶于900.0ml ddH2O中,待完全溶解后,定容至1000.0ml,過濾除菌,分裝后置-20℃保存備用)

      2.培養基

      DMEM培養液 :1袋DMEM干粉溶于950ml ddH2O中,加入3.7g NaHCO3,用1mol/l HCL調PH值至6.8-7.0,定容至1000ml,0.22μm濾膜過濾除菌,室溫保存備用。

      生長液:含10%犢牛血清的DMEM培養液(可室溫保存)。(細胞生長液:在DMEM培養液中加入10%的新生牛血清,100IU/mL青霉素、100μg/ml鏈霉素,4℃保存備用)

      3.雙抗:母液20000u(ug)/ml,用量:500ml DMEM 加入5ml,可4℃保存。

      4.血清:500ML裝,用前在56℃水浴滅活30MIN,每500MLDMEM加入50ML。

      5.器材:吸管(5、10ml)、細胞瓶、膠塞(含鹽水瓶塞)、吸球、75%酒精棉球等。

      二.操作步驟

      1. 先配置生長液(500ml DMEM加入50ml血清和5ml雙抗,混勻)

      2. 取長滿單層的細胞一瓶,傾去培養液,可用適量生長液沖洗。

      3. 吸棄,加入3-4ml胰酶/10ml 細胞浸沒細胞層,亦可先洗滌細胞層后棄之),于37℃培養箱放置幾分鐘或室溫3-5min(PK-15)(7-8min,Marc-145),鏡下觀察至細胞間出現空隙或稍松動或稍變圓或稍拉網(PK-15)或細胞變圓(Marc-145)后,盡棄胰酶消化液(注意:時間要掌握好,勿消化過頭,如拉網狀或脫落)。

      4. 加入生長液(約6-7-9ml/10ml瓶),反復吹打幾次,(先正面吹打,在反面吹打)使細胞分散成游離單個細胞(鏡檢,細胞呈單個,成雙、3-4個團塊即可),然后分裝于3個小瓶中(PK-15),補足生長液至10ml(或吹散成單個細胞后,加入3個細胞瓶所需生長液30ML再分裝,10ml/瓶,要利用原瓶,其生長較好),37℃培養箱培養1-2天即可長成單層。如是分裝6孔細胞板,每孔加入3-4ml,用吸管抽吸一下孔內細胞懸液使之均勻不成團生長。24孔板,1ml/孔。96孔板,一般將病毒與細胞同時接入,詳見毒價測定法。細胞長好后,接毒前可用維持液洗滌并吸棄。接毒量根據病毒濃度而定,一般100-200ul/孔,吸附45-60min,然后加入維持液。37℃培養30-40h(PRV),觀察CPE,出現70-80%CPE時可收獲,不論如何,病毒于40h前收獲,以免病毒釋放到細胞外。對于污染孔,小心吸棄,加入適量雙抗,首次作沖洗,二次作抗菌。對可能污染孔,加入適量雙抗如10ul/24孔。

      細胞板的處理:胰酶處理—自來水沖凈—用鑷子夾棉球擦洗掉上面的細胞殘留物—浸泡酸液過夜—自來水沖洗—用雙蒸水洗滌—控干—將細胞板和板蓋正象平鋪于干凈或消毒過的報紙紫外燈下照射消毒殺菌過夜—次日將蓋合上—用下面的報紙包好—近期使用。

      常用傳代細胞:

      1.IBRS-2(仔豬腎上皮傳代細胞株);

      2.Vero(非洲綠猴腎細胞);

      3.Marc-145(MA-104進一步克隆而來);

      4.BHK-21(乳倉鼠上皮傳代細胞株);

      5.MDCK(犬腎上皮細胞);

      6.F81(貓腎細胞);

      7.PK-15(仔豬腎上皮傳代細胞株);

      8.Hela(人子宮頸癌細胞);

      9.PAM(肺泡巨嗜細胞);

      10.CL2621(猴腎細胞系)

      實驗四 細胞的凍存與復蘇

      器材:吸球 離心管 細胞吸管 胰酶 血清 二甲基亞砜 細胞凍存管

      一.細胞的凍存(緩慢的冰凍和迅速的融解)

      1.細胞凍存液

      A液:含40%血清的DMEN培養液

      B液:含20%二甲基亞砜(DMSO,低溫保護劑)的DMEN培養液

      2.操作:取剛長滿單層的細胞,加入胰酶消化后,用DMEN培養液吹散后裝入離心管中,500-3000r/min 5-10min,用適量的A液懸浮,再加入等體積的B液,分裝于細胞凍存管中,置4℃或液氮氣相中,按5min 1cm的速度逐漸往下降直至液氮中長期保存。

      或:配制含10%DMSO和20%血清的DMEN培養液,按10ml細胞瓶制備1-2個凍存管計,一般配制10ml,取剛長滿單層的細胞,加入胰酶消化后,先加入生長液終止胰酶作用,去掉首瓶生長液,加入凍存液吹散后,移入第二瓶吹打,依此類推,處理完所有細胞瓶,分裝于細胞凍存管中,1.8ml/管,置-40℃過夜或置液氮中長期保存。

      二.細胞的復蘇

      將凍存于液氮中的細胞取出,迅速置于37-40℃左右水浴中,并不停地搖動,使其快速解凍融解(40-60秒內),然后加入10倍量營養液后,500r/min離心10min,去掉上層凍存保護液,用生長液懸?。ㄓ?0ml細胞培養物制成的冷凍細胞,在融解和離心沉淀后可再懸浮于10ml營養液中),再置于細胞瓶中培養(可預先用成長液洗滌一下)?;虿浑x心直接轉移到細胞培養瓶中,每毫升細胞懸液加入10倍量預熱至37℃的培養液(血清量可提高至10-15%)。等其貼壁幾小時后(4-12小時,一般6小時左右貼壁),再換入新的生長液繼續培養至長成單層后換液,并考慮傳代。

      附:細胞室溫保存:將已長成單層的細胞于換液后(維持液含血清5-10%),置室溫或20-22℃避光保存,一般可保持細胞的生活力達半個月以上(但BHK-21最多能保存7天左右)。不宜在4℃保存,因4℃保存易發生退化,并較快從培養瓶壁脫落;繼續傳代培養時,細胞活力也明顯降低。

      三.細胞的保存:

      1.細胞培養物的常溫短期保存

      1)實驗室中細胞短期保存

      1 將已長成單層的細胞換液后置室溫或20-22℃下避光保存,可達15天以上。

      2 將細胞培養溫度由37℃降至32℃甚至30℃,可隔15-30天傳代一次。

      2)長途運送細胞培養物的保存

      取剛剛長成單層的細胞培養物,棄去營養液,加入維持液至滿瓶,勿使培養瓶內存留空氣,隨后用橡皮塞緊瓶口,并作適當的包扎。運輸途中的溫度應保持在15-25℃左右,到達目的地后,置37℃培養一天,再行傳代。

      2.細胞培養物的長期保存

      將剛長滿單層的細胞,按細胞傳代方法消化吹散后,裝入離心管中,1500-3000rpm 5-10min,用適量含有20%犢牛血清、10%二甲亞砜的DMEM懸浮,分裝于細胞凍存管中,置4℃ 2h,-20℃ 2h,-70℃過夜,然后置于液氮中長期保存?;蛑糜谝旱獨庀嘀邪?min 1cm的速度逐漸往下降直至液氮中長期保存。

      實驗五 病毒在細胞中的的培養

      1. 取長滿單層的細胞一瓶(100ml),倒去培養液。加入適量液沖洗并吸棄。

      2. 加入2ml的病毒液,使鋪滿細胞單層,37℃感作45-60min

      3. 取出,加入維持液至10ml,然后再置37℃培養箱培養

      4. 待75-85%以上細胞出現病變時,收毒(一般于40h前收毒,以免病毒釋放出細胞外)

      實驗六 病毒感染力(TCID50)的測定

      器材:細胞 胰酶 培養基 吸管 吸球 96孔細胞培養板 移液器 吸頭 青霉素瓶

      一.實驗步驟

      1. 在青霉素瓶中將病毒作連續10倍的稀釋,從10-1-10-10

      2. 將稀釋好的病毒接種到96孔微量培養板中,每一稀釋度作8孔,每孔接種100UL

      3. 然后在每孔加入細胞懸液100ul,使細胞量達到3*105個/ml

      4. 設正常細胞對照,正常細胞對照作兩縱排

      5. 逐日觀察并記錄結果,一般需要觀察5-7天

      6. 結果的計算,按Reed-Muench兩氏法或KABER法進行

      二.計算方法

      1.Reed-Muench兩氏法

      距離比例= 高于50%病變率的%-50% = 91.6-50 0.8

      高于50%病變率的%-低于50%病變率的% 91.6-40

      IgTCID50=距離比例*稀釋度對數之間的差+高于50%病變率的稀釋度的對數=0.8×(-1)+(-3)=-3.8

      TCID50=10-3.8/0.1ml (10-4.8/ml)

      2.Karber法

      病毒稀釋度 出現CPE孔的比率

      10-1 8/8=1

      10-2 8/8=1

      10-3 7/8=0.875

      10-4 3/8=0.375

      10-5 1/8=0.125

      10-6 0/8=0

      IgTCID50=L-d(s-0.5)

      L=最高稀釋度的對數;D=稀釋度對數之間的差;S=陽性孔比率總和

      IgTCID50=-1-(-1)×(3.375-0.5)=-3.875 TCID50=10-3.875/0.1ml

      實驗七 中和實驗(固定病毒——稀釋血清法)

      器材:細胞 胰酶 培養基 吸管 吸球 96孔細胞培養板 移液器 吸頭 青霉素瓶 病毒液 被檢血清 標準陽性(陰性)血清

      一.原理 動物感染病毒后,體內能產生抗病毒抗體,抗體能與病毒粒子特異性的結合,使病毒喪失感染力。

      二.步驟

      1. 將測好TCID50病毒稀釋成200個TCID50病毒懸液

      2. 在96孔微量培養板中將滅活作連續倍比稀釋(在96孔微量培養板中先加入50ul的生長液,再加入50ul待檢血清,混勻后,吸50ul至下一孔,如此直至(1∶256)每個稀釋度作4孔

      3. 在上述各孔中加入50ul稀釋好的200個TCID50D的病毒懸液,混勻后放入37℃5%CO2培養箱中作用45-60MIN

      4. 同時設待檢血清毒性對照,陰、陽性血清對照,病毒對照(0.2 TCID50,2 TCID50,20 TCID50,200 TCID50)和正常細胞對照

      5. 感作完成后每孔加入100ul細胞懸液,放入37℃5%CO2培養箱中培養,逐日觀察并記錄結果

      6. 結果計算,按Reed-Muench兩氏法或Kaber法進行

      三、計算方法 Reed-Muench 兩氏法

      距離比例= 高于50%保護率的%-50% =83-50/83-40=0.7

      高于50%保護率的%-低于50%保護率的%

      高于50%的保護率血清稀釋度的對數+距離比率*稀釋系數的對數=-1.2+0.7×(-0.6)=-1.66 -1.66的反對數=1/46

      即:1∶46稀釋的待檢血清可保護50%的組織培養免于CPE。

      用途:中和實驗用于

      1. 疾病診斷

      2. 病毒分離株的鑒定

      3. 不同病毒分離株的抗原關系研究

      4. 疫苗免疫原性的評價

      5. 免疫血清的質量評價

      6. 測定實驗動物血清中抗體的存在

      例:PRV中和實驗

      1. 材料準備 0.25%胰酶、BHK-21細胞、微量移液器、96孔細胞培養板、CO2培養箱,倒置顯微鏡

      2. 操作步驟

      2.1 TCID50測定

      2.1.1 病毒培養和收獲PRV接種于長成單層的BHK-21細胞,接種量為培養液的10%,37℃培養,待出現CPE后,凍融,收獲病毒

      2.1.2 病毒的測定DEME 10倍稀釋病毒,每個稀釋度取100ul加入96孔細胞培養板中然后加入經0.25%胰酶的BHK-21細胞100ul(細胞含量以105/ml左右為宜),每個稀釋度作8個重復,設空白細胞對照。37℃5%CO2培養箱中

      1.1.3 TCID50測定 逐日觀察CPE,并記錄CPE孔數,直到對照細胞老化脫落為止,按Reed-Muench法計算

      2.2中和實驗

      將無菌采集的待檢血清56℃水浴滅活30min,用DMEM作倍比稀釋,在96孔微量培養板中先加入50ul的生長液,再在第一孔加入待檢血清50UL,吸50UL至下一孔,如此直至(1:256)每個稀釋度作2-4重復。在上述各孔中加入50ul稀釋好多200個TCID50的病毒懸液,混勻后放入37℃5%CO2培養箱中作用1小時,同時設待檢血清毒性對照,陰、陽性血清對照,病毒對照和正常對照,感作完成后每孔加入經0.25%胰酶消化的BHK-21細胞懸液,放37℃5%CO2培養箱中培養,逐日觀察并記錄結果

      2.3計算抗體中和效價 逐日觀察CPE,并記錄CPE孔數,直到對照細胞老化脫落為止。按Reed-Muench 法計算抗體中和效價。如抗體中和效價為1∶2及1∶2以上,則判為PRV抗體陽性。

      例:微量中和實驗 (改良法)首先在MARC-145細胞上增殖病毒,并測定其TCID50值,分離被檢血清,56℃滅活30MIN后在96孔細胞培養板中將血清作連續倍比稀釋,從1∶2到1∶256,每個稀釋度作4個重復,每孔50.0μl ,37℃5%CO2培養箱中作用1h,再于每孔中滴加2-5×105個/ml的Marc-145細胞懸液100.0μl,輕輕搖勻后,放回培養箱中繼續培養4-6天,觀察細胞病變情況,按Reed-Muench兩氏法計算被檢血清中抗PRRSV的特異性中和抗體的滴度。同時設有血清毒性對照,標準陰、陽性血清對照以及病毒和正常細胞對照。

      雞胚孵化——雞胚成纖維細胞制備——病毒接種(PRV)TCID50——中和實驗測血清效價

      實驗八 乳膠凝集實驗

      一.乳膠的處理

      (一)乳膠的預處理

      1.將10%空白乳膠輕輕搖勻,吸取2ml于試管內,加PBS 8ml使乳膠濃度為2%

      2.在2%空白乳膠內加入10%胰蛋白酶1.1ml,充分混合均勻,置56℃水浴18h,其間搖動5-6次,使其作用完全。

      3.取出乳膠,4℃保存備用

      (二)乳膠的致敏

      1.吸取經預處理的2%空白乳膠9.6ml于小玻璃瓶內

      2.用微量移液管吸取150ul 40倍濃縮的PRV-Ag溶液滴加到盛有等量(9.6ml)2%空白乳膠的小玻璃瓶內,邊滴邊搖動,使其充分混合均勻,置37℃作用15-30min或室溫2h,即為乳膠抗原??煞盅b于小離心管,4℃保存備用,切勿凍結

      二、乳膠凝集實驗操作方法

      1.定性實驗

      用微量移液器吸取待檢材料、陽性血清、陰性血清各20(約1滴)分別滴于載玻片不同位置上,然后在各液滴旁加量(20ul)乳膠抗原(如乳膠抗原出現分層,輕搖勻即可使用),用牙簽將其攪勻,搖動載玻片1-2min,3-5min內觀察結果,但有些弱陽性反應者需在20min時再觀察一次,如不凝集,判為陰性。

      如待檢材料為新鮮血液,為防止血液凝固,應先滴加乳膠抗原于載玻片上,然后吸取血液與乳膠抗原迅速混勻,搖動玻片觀察結果

      如待檢材料為乳汁,最好先離心,去沉淀,吸取上清作LAT檢測

      2.定量實驗

      先將血清在微量反應板或小試管內做倍比稀釋,吸取各稀釋度血清1滴(約20ul)于載玻片上,各滴加等量(20ul)乳膠抗原于一旁,如上述方法進行,判定,以出現“++”以上凝集者為陽性

      ++++ 全部乳膠凝集,顆粒聚于液滴邊沿,液滴完全透明

      +++ 大部分乳膠凝集,顆粒明顯,液滴稍渾濁

      ++ 約50%乳膠凝集,但顆粒較渾濁

      + 有少許凝集,液體仍渾濁

      乳膠致敏(PRV)——乳膠凝集實驗測血清效價并與中和效價進行比較

      實驗九 HA、HI實驗

      器材:血凝板 吸頭 青霉素瓶 吸管 吸球 紅細胞 離心管

      一.蝕斑技術

      V蝕斑,即空斑,指病毒在已長成的單層細胞上形成的局限性病灶。原理:將病毒作10倍連續的倍比稀釋,隨后各取定量,接種于已長成的單層的敏感細胞上,并覆蓋一層固體介質中性紅瓊脂糖,則當病毒在最初感染的細胞內增殖后,由于固體介質的限制,只能感染和破壞附近的細胞。經過幾個增殖周期后,形成肉眼可見的變性細胞內即蝕斑后計數,即可計算出每毫升病毒懸液中所含的蝕斑單位

      用途:1)病毒純化(克?。?;2)測定病毒懸液中感染病毒的含量(蝕斑減數實驗);3)檢測不產生CPE的病毒,因有的在一般單層細胞上不形成CPE,但可以在加入覆蓋層后形成可見的蝕斑。

      二.蝕斑減數實驗

      將病毒——正常血清混合物以及病毒——待檢血清混合物分別接種到單層的敏感細胞上,隨后覆蓋營養瓊脂或甲基維數,進行蝕斑測定,比較病毒——正常血清組以及病毒——待檢血清組產生的蝕斑數,兩者的差數表示待檢血清的中和能力。以實驗組的蝕斑數比對照組減少50%作為判定的依據,血清稀釋度就是其蝕斑減數實驗效價。

      三.交叉保護實驗

      先將實驗動物進行主動或被動免疫,然后以待檢病毒進行攻擊,根據實驗動物被保護的情況,判定待檢病毒的種類或類型。但周期長,需大量實驗動物。應用:用已知病毒/已知血清鑒定未知血清(未知病毒)/未知病毒。

      實驗動物:家兔、小白鼠、大白鼠、豚鼠、倉鼠

      注意:選擇對目的病毒敏感的實驗動物品種品系、以及適宜的接種途徑和劑量。

      用途:

      1)分離病毒,并借助干擾那范圍實驗鑒定病毒

      2)培養病毒,制造抗原和疫苗

      3)測定各毒株之間的抗原關系(中和實驗和交互保護實驗)

      4)制備高免血清和單克隆抗體

      5)作V感染的實驗研究,包括V毒力測定、建立病毒病模型動物

      病毒的分離和鑒定:(方法途徑)細胞病變;電鏡觀察;TCID50測定;中和實驗;免疫熒光實驗;對理化學因子的敏感性;核酸類型測定;PCR;核酸雜交;動物實驗。

      病毒材料的準備

      1. 腦、肝、肌肉等器官或組織

      充分研磨后加入5倍量的Hank’S液(含P.S各200/ml),凍融3次,2000rpm 10min,取上清作接種物

      2. 鼻液、乳汁、濃汁等分泌物或滲出物:Hank’S液(含P.S)各100/ml)稀釋3-5倍,混勻后,4℃感作2-4h或過夜,2000rpm 10min取上清作接種物。

      3. 咽喉拭子或鼻拭子:凍融3次,收集液體部分,用棉拭子查擦拭咽喉部,速泡入盛有2-5mlHank’S液(含P.S各200-500ul/ml)試管內,涮洗之,2000rpm 10min,取上清作接種物

      4. 糞便:Hank’S(含P.S 各100ml)液稀釋10-20倍,4℃感作2-4h,2000rpm 10min,取上清作接種物

      5. 無菌的體液或雞胚:直接接種用

      接種方法

      1、 實驗動物

      2、 雞胚 正粘病毒、副粘病毒、痘病毒、腦炎病毒及禽類V

      3、 細胞培養

      病毒增殖的判定

      1、 CPE

      2、 抗原的測定

      3、 中和試驗

      4、 病毒間的干擾現象(乙腦V和脊髓灰質炎V,流感V和西方馬腦炎V,TGEV和牛病毒性黏膜V)

      5、 EM觀察

      6、 實驗動物或雞胚接種

      病毒理化學特性的測定

      1.毒核酸型的測定

      原理:FUDR、ICDR、BRUDR是嘧啶的鹵化物,進入細胞后發生磷酸化,摻入新合成的DNA以代替胸腺嘧啶,從而抑制DNA的合成。常用濃度為50ul/ml。

      2.脂溶劑敏感試驗

      1)、乙醚敏感試驗

      取同批病毒分狀分裝于兩個青霉素瓶中,16ml/瓶,1瓶加入麻醉用乙醚至終濃度為20%,橡皮塞緊,4℃24h,期間不時搖動,2000rpm 20min。用毛細管吸取病毒液至另一個小瓶內,適當吹打使殘余*醚揮發盡,然后測定兩組病毒的TCID50 。

      2)、氯仿敏感性試驗

      向病毒液內加入分析純氯仿,濃度為4.8%,4℃震蕩混合10min。然后500rpm 5min,吸取上層液體,滴定病毒TCID50。對照組病毒加入終濃度為4.8%的生理鹽水,同樣自理和滴定。

      3)胰蛋白酶敏感試驗

      脊髓灰質炎病毒、TGEV抵抗胰酶,痘病毒、呼腸孤病毒、皰疹病毒易被胰酶滅活。取病毒液兩瓶,每瓶,其中1瓶加入1%的trypsin至終濃度為0.5%,加一瓶加入1ml培養基,橡皮塞緊瓶口,倒轉混合,37℃1h,隨即加入滅活血清8ml,混勻,終止胰酶的作用。測定兩瓶的TCID50。

      4)耐酸性試驗

      PH3.0 2h或PH5.0 1h

      取等量病毒液兩瓶,用0.1MHCL將1瓶病毒液調PH值3.0/5.0,另1瓶加入等量培養基做對照,37℃2h/1h,再用5.6%NaHCO3調PH值回7.2左右,對照組加入等量的培養基,測定兩瓶的TCID50。

      5)耐熱性試驗

      將病毒液分成等量的11個小瓶,其中4瓶分別置50℃、60℃、70℃、80℃水浴1h,另6瓶置50℃水浴分別感作5、10、15、30、60和180min,然后測定病毒的感染力

      6)病毒粒子大小測定

      1)EM(透射EM、鱗鎢酸負染) 2)超速離心 3)濾過試驗

      例:PRV的分離鑒定

      1.材料準備DMEM培養基、BHK-21細胞、新生犢牛血清、青鏈霉素溶液、微孔濾膜、細胞培養瓶、CO2培養箱、倒置顯微鏡。

      2.操作步驟

      2.1病料的采集 對于剛死亡或活體送檢并處死的動物,無菌采取肝、脾、肺、腎、腦,尤其三叉神經節、嗅球,4℃送檢

      2.2樣品處理 于滅菌乳缽內剪碎,加入滅菌玻璃沙研磨,用生理鹽水或DMEM 1∶5稀釋,-70℃反復凍融,3000rpm 30min,取上清經0.22um微孔濾膜過濾后,加入青鏈霉素溶液至終濃度為100u/ml,-70℃保存作為接種材料

      2.3病料接種 將病料濾液接種已長成單層的BHK-21細胞,接種量為培養基量的10%,吸附后,加入含新生犢牛血清(經過56℃水浴滅活30min,過濾除菌,無支原體)的DMEM培養基,37℃溫箱培養。

      2.4觀察結果 接種后24-48小時,BHK-21細胞應出現典型CPE,表現為細胞變圓、脫落。如第一次接種不出現CPE,應將細胞培養物凍融后盲傳3代,如仍無CPE,則判為PRV陰性。

      2.5病毒的鑒定 將出現CPE的細胞培養物反復凍融后,用PCR、熒光抗體試驗等兩種方法中的任一種方法作進一步鑒定。

      ELISA

      1) 間接法:檢測Ab。用Ag包被板子+Ab(未知)+抗Ab+酶底物顯色

      2) 雙抗體夾心法:檢測Ag。用Ab(已知)包被板子+Ag(未知)+抗Ab+酶底物顯色

      操作步驟

      1.預備試驗:確定酶結合物、包被抗原/抗體的最適濃度,底物的最適反應時間

      2.包被(載體、包被液ph9.5-9.6、吸附4℃過夜/37℃1-5h、Pr濃度)

      3.洗滌

      4.封閉1%-3%牛血清白蛋白,3%-5%脫脂奶,10%牛/馬血清

      5.判定 目色比色----定性,光電比色----P/N≥2.0為陽性

      例:豬瘟病毒強毒強弱毒鑒別診斷ELISA/PRV-ELISA(間接法)

      1、材料準備:抗原、酶標抗體、底物(OPD-H2O2)、酶聯檢測儀

      2、操作步驟

      2.1包被:將PPV抗原加入酶標板孔內,每孔100ul,37℃作用1h后置4℃冰箱過夜

      2.2洗滌:棄去孔內液體,用洗滌夜洗3次,每次3分鐘,用吸水紙拍干

      2.3封閉:各孔加入封閉液100ul。37℃1h按2.2

      2.4加入待檢血清:待檢血清經56℃ 30分鐘滅活后用洗滌液稀,每孔加入100ul,37 1h重復2.2

      2.5加入酶標抗體:用洗滌液將酶標抗體按工作濃度稀釋,每孔100ul,37 1h,重復2.2

      2.6加入底物(OPD-H2O2):每孔100ul室溫避光顯色25分鐘

      2.7終止反應:每孔加50ul終止液反應終止反應

      2.8測定OD值:在上酶聯檢測儀490nm波長處讀數

      2.9血清陰陽性判定標準的確定取60份經中和實驗檢測為PRV抗體陰性的豬血清,按1∶20稀釋后作間接ELESA實驗,測定490nm波長處OD值,規定以60 份血清的平均OD值加上3倍標準差作為判定陰陽性的臨界值IFA

      將分離毒第5代毒接種于Marc-145,培養,培養48h,冷丙酮固定10min,分別加入1∶20的PRRSV\HCV、PPV\PRV高免血清,PRRSV陰性血清,37℃1h,0.01mPH7.2 PBS洗滌3次,再加入1∶40瑩光標記兔抗豬IgG,37℃ 1h,0.01m PH7.2PBS洗滌3次,甩干,熒光顯微鏡下觀察。設PRRSV美洲株和未接毒細胞對照

      病毒的粗提純濃縮(中性鹽沉淀法)(以偽狂犬病病毒為例)
      原理:病毒在45%以上飽和的硫酸銨溶液中沉淀,且保持其感染性。

      一.實驗步驟:將病毒液反復凍融3次——按42.5g硫酸銨/100ml病毒液的量加入硫酸銨,于4 ℃冰箱攪拌沉淀過夜——離心沉淀——棄上清——用適量的水或(PBS)懸浮——裝透析袋透析以除去硫酸銨---再濃縮到原液的40倍。

      1.病毒材料:

      將偽狂犬病病毒接種于BHK-21細胞,病變后收集細胞培養物,反復凍融3次,即為樣品材料。

      2.病毒提純濃縮

      先將細胞培養物3000rpm離心30min(4℃),棄去細胞碎片及雜質,收集上清夜,按100ml病毒液42.5g硫酸銨的量加入硫酸銨,攪勻后置4℃冰箱攪拌沉淀過夜。然后5000rpm離心40min(4℃),去上清,沉淀用適量的滅菌ddH2O懸?。ㄈ缭w積的20%),裝與透析袋中,于ddH2O中攪拌透析,每半個小時換一次液,共換5次,第5次透析過夜,透析完成后,取出,用聚乙二醇或蔗糖將病毒濃縮至原體積的1/40,即得初步提純的病毒液。

      分子病毒實驗技術

      一.PCR

      (一)PCR步驟:

      1) 變性 加熱至90-95℃,氫鍵斷裂,雙鏈解離成單鏈。

      2) 復性 降溫至42-55-62℃,使引物與其互補的摸板在局部形成雜交DNA雙鏈。

      3) 延伸 72℃,在DNA聚合酶、4種dNTP、Mg+2存在條件下,引物延長,新鏈合成。

      (二)幾種PCR摸板的處理方法

      1)細菌:挑細菌于離心管中,加適量ddH2O,渦懸,于沸水浴中變性10min(電爐,飯盒,帶孔泡沫塊)速置冰浴中,12000rpm 離心數秒,取上清作模板?;蛉〖毦囵B液200ul,12000rpm 2min去上清,加80-100ul水懸浮,于沸水浴中變性10min,迅速置冰浴中,12000rpm離心數秒,取上清作模板。

      2)細胞培養物:收集病變細胞(勿凍融)懸液,10000rpm離心數秒,取細胞沉淀用適量sample Buffer 懸浮(也可用472.5 ulTEN或生理鹽水懸浮,后同病料處理),加入蛋白酶K至終濃度為100ug/ml,37℃1h,取出于沸水浴中變性10min,迅速置冰浴中,3000rpm離心數秒,取上清作模板。

      Sample Buffer 終濃度

      KCL 50mM

      Tris-HCl(PH9.0) 10mM

      明膠 0.01%

      Triton x-100 0.1%

      NP-40 0.45%

      Tween 20 0.45%

      3) 質粒、病毒基因組DNA 沸水浴中變性10min,迅速置冰浴變性10min,迅速置冰浴中備用

      4) 料與鼻拭子

      (1) 勻漿器將病料組組織充分勻漿,用TEN緩沖液/生理鹽水按1:5稀釋

      (2) 收集懸液于離心管內,-20℃凍融3次

      (3) 5000rpm5min

      (4) 取472.5ul上清液于另一離心管內,加入25ul的10%SDS(終濃度為0.5%,破外細胞組分)和2.5ul20mg/ml蛋白酶K(終濃度為100ug/ml,消化去掉蛋白質,尤其是與DNA給合的組蛋白),混勻。

      (5) 50℃水浴過液

      (6) 用等體積(500ul)的苯酚:異戊醇、苯酚:氯仿:異戊醇、氯仿:異戊醇名抽提一次(去掉蛋白質和細胞膜組分)

      (7) 吸取上清,加倍量 無水乙醇、0.1倍的3M NaAc于-20℃沉淀30min,10000rpm 10min,

      (8) 沉淀用70%洗一次,真空干,用20ul ddH2O溶解,-20℃保存備用

      注:快速簡便的方法:檢測樣品可為純化DNA,亦可為細胞、組織、任何含病毒的樣品。一般無須提取DAN,直接取少量樣品(少于10ul),高溫低滲液體(如水煮沸變性10分鐘后)溶解細胞制備摸板進行PCR。

      (三)病料中RNA提取

      1)取樣品(病料上清和雞胚液)125-250-200ul/樣,加入375-750-400ulRNA 提取裂解劑(TRIZO)(1∶3)—RNA ex Reagant Ls?;靹?,渦懸,靜置5-10min。

      2)加入氯仿100-200-200ul(5∶1),手搖顛倒混勻,渦懸靜置5-10min。12000r/min離心10-12min。

      3)取上清(先調槍為100ul,共取得300-600ul),加入等兩量的冰凍的異丙醇(吸去取異丙醇時平移槍頭哦,以免槍頭滴液),震蕩,混勻,室溫5-10min 或-20℃30min(梢長無妨,如過夜)。置室溫溶解,4℃12000r/min 10-12min,棄上清,吸干管口余液。4)加入適量冰凍75%乙醇或1ml 75% DEPC 水處理乙醇(750ml 無水乙醇+250DEPC水)洗滌,4℃7500-12000r/min 6-10min,棄上清。放置于平鋪的一張潔凈紙上,置超凈臺風干(約10-20min).5)加入10-15-20ul的nuclease-free water 即DEPC水/(15ulTE PH8.0) /樣品,于38-56℃水浴溶解約10min。(最佳-70℃保存).抽吸混勻,進行下一步實驗如RT-PCR。

      Rnase:無處不在(如人是皮膚,故需作戴手套)及難于滅活(高壓滅菌和蛋白抑制劑不能使所有的RNA完全失活)。氯仿擦拭處理的用具,通??上齊nase的活性。

      注意:PCR產物電泳中在目標帶前可可能出現引物二聚體的帶,而提質粒電泳在目標帶前可能出現RNA帶。

      準備物品:槍頭(200UL/1000UL)、槍(200UL/1000UL)、RNA抽提試劑、氯仿、異丙醇、75%乙醇(用無水乙醇配制如750ML無水乙醇+250DEPC水)等。

      PCR 模板的組成,欲擴增片段的長度及其不同的使用目的,對引物的要求是不一樣的;基因組DNA作模板時,由于其數量的膨大及結構復雜,除特異擴增外,易產生非特異擴增產物??傇瓌t:提高擴增效力和特異性。

      (四)引物

      1.據DNA(DNA-V)或CDNA(RNA-V)的已發表的相關序列(病毒獨特的基因區域)來設計

      2.如為診斷用PCR,直接設計即可。

      3.如要酶切鑒定及克隆PCR產物,加入保護堿基和酶切位點5‘端(酶切位點的選擇要考慮序列內部自身已有的酶切位點,以免多點切割基因)。

      4.如要將目的序列(PCR產物)進行表達,加入保護堿基和酶切位點,起始子和終止子密碼,終止子TAA、TAG、TGA,起始子:ATG

      5.上游引物P1與序列5‘端序列相同(ATG),下游引物P2與序列3‘端互補且反向(TTA,CTA,TCA)。例:PRV-EPO基因的克隆表達及序列分析

      PCR擴增:據國外報道的INFH株EPO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設計一對能包括EPO基因完整編碼區的特異性引物,上、下游引物分別設計了ECOR I和Xba I酶切為點。

      上游引物P1:5’——GAATTCACCGGCTGCACGGTC——3’

      保護堿基 EcoR I 起始子 與Epo基因的核苷酸序列相同

      下游引物P2:—TCTGAGGTCGTCGTCGTGGGTG——3’

      保護堿基 Xba I 終止子 與Epo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互補且反向EPO序列:

      5’——GGCACGGTC——CACCCAGGACGACGAC (互補且反向)——3’

      引物設計原則:1)長度以15-30nt為宜。增加長度并提高退火溫度,或選擇其他DNA序列合成新的特異引物可提高特異性。2)擴增片段在300-1000bp為宜;RT-PCR以500bp為宜;過短不易檢 測,過長不易擴增。優化條件下,可擴增大于10Kb的片段。3)引物堿基組成隨機分布,避免嘌呤或嘧啶堆聚現象。G+C含量在45-50%左右為宜;4)引物間尤其3’端不應有互補序列(4個堿基以上),以免形成二級結構;5)引物序列必須是被檢病毒特異的,在待擴增區域的兩邊均找出約20 個核苷酸(G+C)含量相近的合適序列。引物的堿基順序不與非擴增區域有同源性,要求用計算機進行補助檢索分析。6)原則上引物3’末端堿基與模版DNA一定要配對,3’末端堿基不選A(選T、C、G)。5’端可不與模版匹配。如PCR產物用于克隆,在5’端加上單一的酶切位點??杉渝e配堿基,造成突變??杉覣TG其使密碼。最多可游離10個bp。7)退火溫度(15-25bp)Tm=4(G+C)+2((A+T),一般1Kb以內,延伸1min足夠,多于1Kb,則延長時間,擴增10Kb,延伸15min。不管模版濃度多少,20-30次循環較合理。8)PCR產物bp相差不大,如26bp與71bp,可用較高濃度的瓊脂糖18-20g/L電泳分離,效果較好。

      PCR反應各組分濃度:

      1)MgCL2:Mg+過多則非特異擴增,過少則擴增效率較低??深A實驗確定最佳Mg+濃度,終濃度一般為1-4mmol/L,工作濃度一般為25mmol/L.(3ul)

      2)引物:終濃度一般為0.1-0.5umol/L(100-500nmol/L),既100pmol或0.5ug(500ng)工作濃度一般為0 umol/L(1ul)。一般將5個OD值(33ug/OD)用400ulddH2O溶解,計算出其濃度,一般用500ul溶解50uM,分裝保存。取其一做5倍稀釋(一般為10uM)作為工作濃度近期保存使用。

      3)dNTP:終濃度一般為50-200umol/L工作濃度一般為2mmol/L(1ul)、1.25mmol/L

      4)TaqE:終濃度一般為2.5U,工作濃度一般為5U/uL(0.5ul)

      5)變性劑:加入適量者如(二甲亞砜DMSO(50ul jia 2.5ul)、5%甲酰胺、尿素等)可減少模版二級結構提高特異性尤在RT-PCR加入5%甲酰胺提高特異性且cDNA產量大增。

      5)PCR的條件優化:通過改變退火溫度或Mg+濃度來獲得真實的擴增結果對于復雜的 混合物,采用另一對嵌套引物可改善其特異性。

      循環參數:變性溫度92-95 ,40-60Sec,

      退火溫度55 ,30-50Sec,

      延伸溫度72 ,60-90Sec 循環次數25-40 次

      注意:PCR有0.3-0.5%(250:1)左右誤差,如克隆PCR片段,制備點突變或缺失突變株時,用具校對錯誤堿基功能的VentDNA聚合酶,合成誤差比TaqE:小得多。

      合成的引物進行PCR反應時無目的帶?

      1)引物和模板是否配對,同源性有多大?

      2)引物本身是否有立體結構,或兩條引物間是形成高次結構?

      3)PCR試劑/PCR儀是否正常?

      重新合成引物一試

      核酸定量:1mg./mldsDNAA260=20; ssDNA\RNAA260=25

      DNA純度:如dsDNAA260/A280=1.8為純DNA;如>1.8,則RNE污染,如

      病毒學大學排名篇2

      病毒學結課論文

      題目: 朊病毒的研究進展

      學 院 生命科學學院

      學科門類 理 學

      專 業 生物技術

      學 號 2011445003

      姓 名 侯紅霞

      指導教師 陳 川

      2014年1月12日

      朊病毒的研究進展

      侯紅霞 2011445003 生物技術1班

      摘 要

      能侵染動物并在宿主細胞內復制,從而引發哺乳動物傳染性海綿狀腦病,如羊瘙癢病、瘋牛病、庫魯病等。該毒體被攝入后破壞腦組織結構,最終導致患者死亡,目前不可醫治。本文主要敘述了朊病毒的發現,特征,治病機制等,并對朊病毒研究的意義進行了闡述。

      關鍵字:朊病毒 發現 特征 治病機制 意義與展望

      朊病毒又稱朊毒體、蛋白質侵染因子,是一類僅由蛋白質構成的感染性物質,不含核酸,可自我復制的一類病毒,被歸類為亞病毒因子。朊病毒是已發現病毒中最小的病毒,并且對一些物理、化學因素有很強的抵抗力,不受干擾素干擾,因此朊病毒的研究與治療是一件很困難的事。到目前為止都沒有研究出徹底治療朊病毒的有效方法,只能采取一些預防措施。

      一 朊病毒的發現

      1730年,在歐洲某些地區的羊群中出現一種疾病,被傳染的病羊身體運動平衡性失調,最終癱瘓、死亡。由于病羊不停地在柵欄和墻上摩擦撓癢,因此得名“羊瘙癢病”。20世紀后羊瘙癢病仍然在英國和法國的某些農場中流行蔓延,但是人們對其發病機理毫不了解,無可適從[1]。1957年,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的蓋達塞克在新幾內亞地區的庫魯人部落發現了一種被稱為“庫魯病”的怪病,表現為協調功能喪失,直至癡呆死亡。蓋達塞克實地考察后發現當地人有食死者腦組織的習俗,并在患者腦組織中發現有失去功能的“淀粉樣蛋白”,但未發現常見的致病因子。1963年蓋達塞克研究小組以大猩猩為模型進行實驗研究,發現庫魯病的病原體不具有DNA或RNA特性,可能是蛋白質,而且可以傳播感染[2]。蓋達塞克在庫魯病流行病學上的重大研究成果使他獲得1976年的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1972年,蓋達塞克之后的另一位美國科學家普魯塞納,以倉鼠為動物模型研究羊瘙癢病。他用核酸酶和蛋白酶進一步證實羊瘙癢病的病原體為蛋白質,并將其命名為“朊病毒”,隨后又提出了朊病毒致病的“蛋白質構象致病假說”和朊病毒可能的結構[3]。由于蛋白質作為致病因子的觀點不符合當時公認的遺傳中心法則,因此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和認可。幾年后,朊病毒的致病機理得到驗證,證實了致病因子就是朊病毒。普魯塞納憑借自己超前的科學預測和杰出的工作獲得了1997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

      朊病毒的發現表明蛋白質也可以作為遺傳信息的載體,進一步證明了生命遺傳信息載體的多樣性,使克里克于20世紀中葉提出的從DNA到RNA再傳遞到蛋白質的生物遺傳信息中心法則得到了補充和完善,同時也揭示了羊瘙癢病、瘋牛病、庫魯病等系列疾病的發病機制,因此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二 朊病毒的特征

      2.1 朊病毒的性質

      普魯辛納經過多年的研究,終于初步搞清了引起瘙癢病的病原體即朊病毒的一些特點。朊病毒具有傳染性、致病性、對宿主范圍的特異性,其大小只有30~50nm,比已知的最小的常規病毒要小得多。研究發現,朊病毒對物理因素,如紫外線照射、電離輻射、超聲波以及80~100℃高溫等,均有相當的耐受能力,同時對一些化學試劑與生化試劑,如甲醛、羥胺、核酸酶類等表現出強抗性,能抵抗蛋白酶K的消化[4]。在生物學特性上,朊病毒能造成慢病毒性感染而不表現出免疫原性,不受干擾素的影響。

      2.2 朊病毒的結構

      正常人和動物細胞中朊蛋白稱為PrPc,致病性朊病毒蛋白為PrPsc。PrPc和PrPsc兩者是由同一基因PRNP編碼的,其氨基酸序列完全一致,兩者是異構體,本質差別在于構象上的差異。PrPc的α-螺旋為42%,β-折疊僅為3%,而PrPsc的α-螺旋為30%,β-折疊反而高達43%。PrPsc是由于PrPc的一些α-螺旋變構為β-折疊,三維構象發生變化而產生的,其形成發生在翻譯后的加工過程[5]。

      三 朊病毒的治病機制

      朊毒體蛋白PrPsc和神經細胞細胞膜上的蛋白質PrPc有相同的一級結構即氨基酸序列,蛋白質都是糖基化,與膜通過GPI方式相連[6]。它們的不同之處是構象上的區別,而不是共價改變。朊毒體蛋白被吃下去之后不被消化,同時因為他和體內的蛋白質有相同的一級結構,也不會被免疫系統清除,于是積累下來。外來PrPsc循環于血液之中并可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內,干擾PrPc的合成與功能,導致朊病毒病的發生,與體內的正常蛋白接觸時,會誘導其轉化為朊毒體蛋白[7]。PrPsc不能被酶分解,于是在神經中大量積累,在腦部形成斑塊,最終導致中樞神經細胞死亡,腦組織被破壞。腦部受破壞的區域不同,發病的癥狀也不同,如果感染小腦,則會引起運動機能的損害,導致共濟失調;如果感染大腦皮層,則會引起語言、記憶力及行為能力下降等。

      普魯塞納等人認為朊病毒的增殖是一個指數增長的過程,其復制較合理的解釋是一個PrPsc先與一個PrPc結合,形成雜合二聚體,然后PrPsc以自身為模板,將PrPc轉變成PrPsc,再釋放出兩個PrPsc,產生的2個PrPsc又可以去結合2個PrPc,釋放出4個PrPsc。這是一個周而復始的循環過程,一旦發生容易引發惡性循環,當PrPsc累積到一定的濃度后就會損害神經元[8]。朊病毒的大量研究實驗證實了普魯塞納的假說。

      現已測定出一些朊病毒的分子結構,發現人與綿羊、牛、鼠等多種動物朊病毒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此外,還發現朊病毒的傳播途徑為飲食感染、醫源性感染、遺傳感染等。食用污染的動物組織、使用醫源性的角膜移植、腦膜移植、被污染的器械以及家族遺傳等都可能感染上致病性朊病毒[9]。

      四 朊病毒的研究意義與展望

      朊病毒的研究有兩大重大突破:一方面,它補充了 “中心法則”,否定了遺傳載體都是核酸的理論,證明了蛋白質也可以是遺傳物質的載體?!爸行姆▌t”認為DNA復制都是自我復制,蛋白質是靠DNA轉錄為RNA,再由RNA翻譯成為蛋白質,而朊病毒蛋白是直接由蛋白質自我復制,這一發現豐富了生物學相關領域的內容,對病理學、分子生物學、分子病毒學、分子遺傳學等學科的發展至關重要,對探索生命起源與生命現象的本質有重要意義;另一方面,人們根據朊病毒的特征已經可以人工合成具有傳染性的朊病毒,構建重組朊蛋白對于今后藥品開發和朊病毒的新治療手段有重大意義,為進一步研究朊病毒邁出了寶貴的一步。

      從朊病毒被發現到現在為止,科學家們在朊病毒的研究中已經獲得了巨大的成就,雖然有很多的突破,但是缺少直接的實驗證據,在深入的研究中還有很多的瓶頸問題仍未解決,如:朊病毒感染單位、PrPc和PrPsc的精確結構及其在轉變中產生的結構變化、生理機能、防治藥物等。因此,朊病毒蛋白因子的本質和朊病毒疾病的發病原因仍然是當今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的重要課題,徹底弄清楚其本質和引發疾病的發病原因,將有望成為新的研究領域,有待進行深入探討。我堅信,我們人類憑借聰慧的大腦一定可以攻克難關,找出解決辦法,遠離朊病毒的侵擾。

      參考文獻

      [1] 李盛,黃偉達.諾貝爾獎百年鑒—構筑生命[M] .上海:上??萍冀逃霭嫔?,2001,157~161.

      [2] 王學,田波.朊病毒的研究進展[J] .中國病毒學,1997,12,4:302~308.

      [3] 劉瑞,翁屹.從羊瘙癢病到瘋牛病—朊病毒發現史[J] .中華醫史雜志,2009,39,3:175~177.

      [4] 鄭艷軍,李媛媛,鄭艷霞等.朊病毒及生態學意義[J].上海畜牧獸醫通訊,2007,3:66~67.

      [5] 譚皓文.朊病毒的研究進展[J] .科技風,2010,24:217~218.

      [6] 葛忠源.朊病毒的研究進展[J] .中國牧業通訊,2009,2:10~12.

      [7] 包鳳華.朊病毒致病機理的研究進展[J] .國際病毒學雜志,2010,17,1:27~30.

      [8] Prusiner SB.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and pfions[J].J Mad,2001,344:1516~1526.

      [9] Jackson GS,Clarkke AR.Mammalian prion proteins[J] .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2000,10,1:69~74.

      病毒學大學排名篇3

      211大學排名榜_211工程大學排名

      各位讀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為了你的木棉,應讀我的文章!若為比翼雙飛鳥,定是人間有情人!若讀此篇優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鳥!

      211大學排名榜_211工程大學排名211大學排名榜2018年

      各位讀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為了你的木棉,應讀我的文章!若為比翼雙飛鳥,定是人間有情人!若讀此篇優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鳥!

      熱門標簽:
      《關于病毒學大學排名【三篇】.doc》
      將本文的Word文檔下載到電腦,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薦度:

      文檔為doc格式

      黄网站色成年片
        <optgroup id="zkr7q"></optgroup>
        1. <var id="zkr7q"><sup id="zkr7q"></sup></var>

          <optgroup id="zkr7q"></optgroup>